在我進交大工工唸書時,常會看到一間無人進出的研究室,上面掛著蘇元良的招牌,唸完大學和研究所,我仍然不知此人是誰,只知這位老師去了工研院。然後,過了十年,我又從我老闆的口中聽到蘇元良這三個字;我老闆說,Business要賺錢,只有Cost Down再Cost Down,他最推崇的就是蘇元良的擰毛巾理論,亦即,濕毛巾只要用力擰,一定可以擰出水來。老實說,在那個當下,這幾個關鍵字惹毛了我,我對蘇元良這三個字,先打了一毎大叉叉!

就我的想法,我無法認同蘇的擰毛巾理論,尤其是把工廠的東西拿來用在軟體業,軟體的本質是人,沒有太多的原料物料,人的品質和他的薪水是有正關聯的,能力愈好的人理應愈貴,但原物料則不然,大量採購,長期配合,皆有優惠價,而人不行。而且人還會隨著經驗累積而在薪水上有所要求,為何?取妻生子買房照顧父母,支出是年年提升,怎有可能降?

台灣的老闆,錯把硬體製造思維,灌入軟體和顧問產業,強調短期與即時,忽略訓練與基本功的累積,也難怪我們公司的Business走了五六年,仍然開不出花,長不出果,為何?因為老闆總是短視近利,他看的是成本,要的是低價,所以我們不要RD,做的是outsourcing這種沒營養的案子,搞到最後毒藥上癮,想戒也戒不掉,前日,台積要將contractor轉入正轉,並停止outsourcing的案子,我看老闆急著像熱鍋上的螞蟻,但一點也無同情的感覺。老話,早說過了,只是講不聽,今天受了惡果,就是因為之前種了那麼多惡因!

回到主題,這本蘇老師的著作,我花了幾天的時間看完,還蠻能打動人心的。我想以蘇老師這樣棄學從商,從老師變商人,征伐大江南北,兼有學術與實務,從低價血拼,到後來開始反省路線,思考品牌,轉變不可說不大,有時,不是沒想,也不是不想做,只是喘不過一口氣,轉不過身,但平心而論,勝與負也就是這一轉身,使得競爭拉開了層次和距離,轉型成功的人,海闊天空,沒轉的人,則留在紅海中與保5保4保3奮鬥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h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