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山兩小無猜,他們一起放風箏,一起成長嬉戲,哈山對阿米爾一片忠心,可以為他做任何事,但阿米爾卻因為自己的懦弱,出賣了哈山對他的忠實和友誼。時光飛逝,蘇聯入侵阿富汗,阿米爾和父親,以及其他的同胞輾轉淪落至美國,阿米爾結了婚,有了家庭,但他身上仍背負著對哈山的虧欠,直到一通電話響起....

電影由同名小說改編,原著很有名,非常多人推薦,我雖然有這本書,但還沒開始讀,也好,我可以把電影當作一部單純的新作品來看,不必像哈利波特那樣邊看邊在心裏比較。

開場是充滿了濃濃的異國風味,不斷展開浮動的花體字,帶入風箏競逐的場景,阿米爾是主人,哈山是僕人,但個性則完全反過來,阿米爾喜歡說故事,但他不是勇敢的人,他總是躲在哈山的後面,讓哈山為他擋風擋雨,阿米爾的父親對此事也頗有微詞,他對二個小孩一樣好,但對阿米爾總有恨鐵不成鋼的遺憾。

此時的阿富汗,獨裁者和共產黨正互相鬥爭著,雖然人們的生活不若西方富裕,但也活的自得,阿米爾生在富裕之家,更無生活上的煩惱。電影中呈現了阿富汗的人文風土,滄涼空曠的黃土大地,狹窄人稠的擁擠巷道,充滿生氣的人群。喀布爾(阿富汗首都)上空都是孩子們放的風箏,二人一組,一人控制線,一人控制風箏,風箏在空中互相追逐撕殺著,這裏是我最喜歡的片段之一,隨著風箏的角度忽上忽下,時俯時仰,360度的美景盡收眼底,但令人吃驚的是,電影的場景竟然是在新疆拍的,而不是阿富汗。

風箏大賽是前半的高潮,阿米爾和哈山的默契良好,他們贏了比賽,哈山要替阿米爾追風箏,之後,友誼變了,時局變了,阿米爾和父親逃出了阿富汗,他們在途中遇到蠻橫的蘇聯士兵,阿米爾的父親為陌生人挺身而出,在此可見父子倆的不同,相較於父親的正直有禮,阿米爾仍是懦弱的人。

阿富汗在二十年的戰火摧殘下,幾乎被破壞殆盡,先是蘇聯入侵,又有神學士大肆破壞,後來美國人又來了,後半,當阿米爾再度踏上咯布爾時,但整個風景都變了,土地一樣荒涼,但巷道空了,人群沒了,取而代之的是野蠻、恐怖與血腥的統治,整個喀布爾幾乎成了死城,塞滿殘壁破瓦,令人不勝唏噓,當然,空中也不再有風箏飛翔。

「追風箏」和「風箏」本身,都有隱含的意義。風箏代表的是自由,當喀布爾上空不再有風箏,表示人們的自由已消失殆盡,對照之下,反而是美國的公園,有著滿滿的阿富汗傳統風箏,阿富汗人在美國看似自由,卻是被無法忘懷的鄉愁關住了,阿米爾的父親隨身帶著故鄉的泥土,痛恨蘇俄人,也是這種思鄉情緒的表現。

追風箏則是忠實與付出的表現,哈山為阿米爾追風箏,阿米爾也為哈山的兒子追風箏,在贖罪之行後,阿米爾終於成長了,千千萬萬,只願為你,在將軍家那段話很有力,就像他的父親一樣凜然,沒人敢吭聲。

電影並沒讓我失望,我承認我有被這個故事感動到,有二次差點落淚,電影的音樂如白水般自然,不煽情,只是有些橋段我覺得帶得太快,情緒來不及蘊釀,這或許是因為改編的關係,待我讀完小說,可以再比較看看,也許又有不同的想法出現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h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